广

阳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阳山县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阳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阳山县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阳山县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史志办反映。

 

 

阳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14

 

阳山县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县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64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粤府办〔201676号)和《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清远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县地方志事业加快发展,完成了志书编纂出版、地情网建设、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为阳山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重要作用。

——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建立。19828月,成立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阳山县地方志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3月正式成为常设机构。20077月,党史办、县方志办合署办公。201512月改为阳山县史志办公室,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纳入县政府的工作任务,初步形成“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工作机制(简称“一纳入、八到位”)。

——完成《阳山县志》修志任务。从19829月开始修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阳山县志》,阳山史志人通过21年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阳山县志》于20032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新《阳山县志》上限不限,尽力溯至能够追溯知道的年代,下限记至1995年。新《阳山县志》为31140478192.93万字。此外,部门志、专业志编修加快,共完成66部部门志、专业志稿,为市内编修部门志、专业志较多的县。

——综合年鉴实现一年一鉴。2008年出版《阳山年鉴》(2007-2008)创刊号后,每年编纂出版《阳山年鉴》,实现了省提出的“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出版”的要求。专业年鉴《统计年鉴》也实现每年出版。

——建成地情网。2010920,“阳山县地情网”建成,现设有阳山史志、阳山年鉴、走进阳山等一级栏目10个,二级栏目18个,功能逐步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做到资料及时上传、内容不断更新。

——开展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以地情研究、地情展览、地情讲座和编写地情书、编辑资政参考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开发利用工作,编辑出版《中国共产党阳山地方史》(附册•画册)、《中国共产党阳山县地方史(1926-1978)》、《光辉历程》、《阳山县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1979-2008)》、《史志园地》等,发挥了资政辅治、育人教化的积极作用。

——开展资料年报工作。2012726,全面开展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现收集到年报资料约1亿字,为第三轮修志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地情资料。

——初步建成方志馆。县方志藏书面积增加到150平方米,现有馆藏书2600多册,并建立起与方志系统单位及其他单位和个人交流、交换书籍文献的机制。

——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阳山史志人积极进行方志理论研究,在省级方志理论期刊《广东史志》上,刊登了9名阳山史志人的24篇地情研究文章,在《羊城今古》、《北江》、《阳山文史》、《贤令山》等省、市、县杂志刊登了地情研究文章6篇文章。黄远奇的论文《秦代阳山、湟溪二关考辩》在2014年获得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一等奖。

阳山县地方志事业发展基础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少数单位综合年鉴编纂质量不高、年报资料没有按时完成;个别部门对地方志工作不够重视等。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以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强队伍、抓主业、补短板、促开发,扩大地方志产品有效供给,满足存史、资政、育人需求,讲好阳山故事,推动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为阳山县实现“三基地一名城”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通过编修地方志和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2.坚持依法治志。县政府要加强对县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县地方志工作机构要依法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职责,依法依规开展地方志工作,各乡镇、各有关单位依法依规按时完成地方志编纂、资料报送等工作。

3.坚持全面发展。以修志编鉴为主业,统筹兼顾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理论研究、旧志整理、地方史编纂等工作,实现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坚持质量第一。坚持存真求实,确保地方志质量。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编纂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县域特色的地方志成果。

三、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2020年,继续推进《阳山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面完成全县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做好第三轮修志准备,志、鉴、史编修全面协调发展,存史功能更加完备。更好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加强地方资源开发利用,增强资政辅治作用。方志馆建设加快,服务功能、服务水平更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育人教化作用更加明显。提高地方志编修水平、加强史志理论研究,使地方志成为宣传阳山县情的窗口、弘扬阳山文化的阵地。

(二)主要任务。

1.推动志书编纂向基层延伸。推动地方志向基层延伸,讲好阳山故事。指导编撰各类专业志2部、乡镇志1-2部,村志2部。加强业务指导、培训,推进乡镇(街道)志编纂工作,重点推动有条件的乡镇和县部门编纂乡镇、部门志和专业年鉴。

2.切实提高年鉴编纂水平。积极指导和推动专业年鉴、镇村年鉴编纂。全县编纂年鉴种类达2种,五年内指导编纂1种乡镇年鉴。地方综合年鉴在做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出版”的基础上,规范化编纂水平有质的飞跃。

3.全面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在对全县自然村落的名称、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姓氏源流、民族民系、民居宗祠、方言习俗、宗教信仰、物产名胜、文物遗址、历史事件、人口人物、华人华侨与港澳台同胞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编纂出版《全粤村情—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阳山县卷)》,完成《阳山县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在村(社区)、学校展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的新调查、新发现、新成果。在开展古驿道沿线自然村落专题调查、挖掘历代方志中记载的古驿道史料基础上,编写《阳山驿道》,图文并茂展现阳山古驿道历史人文风貌,为阳山旅游和精准扶贫等提供辅助。

4.推动地方史编研。配合省、市志办,整理、收集阳山本地及与阳山籍人物有关的抗战史料。开展阳山改革开放史专题资料征集。

5.强化信息化建设。建设好阳山地情网,更好地宣传阳山县情。加强地方志信息化工作,依托广东省志鉴在线编纂出版系统推动志鉴编纂出版等工作流程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6.加强方志馆建设。加强方志馆软硬件建设,使读者有更舒适、更便捷查阅阳山地情资料的环境,让更多人了解阳山。加强与各地志书、年鉴的交流,增加馆藏各类志书。

7.开展旧志整理。聘请专业人才点校民国版《阳山县志》。

8.加强人才培养。在全县范围内培养志鉴史编修骨干及乡土修志修史人才。加强修志队伍培训,分期分批参加省、市组织的学习轮训,为修志准备良好素质的编纂队伍。

9.做好第三轮修志准备。加强对历代旧《阳山县志》的学习研究,组织开展新编地方志书评析,全面总结第一、二轮修志的经验教训,研究完善第三轮修志的组织管理、运作模式、修编方式、体例篇目等,切实做好第三轮修志方案调研、起草、论证和规划报批。加大依法收集地方志资料力度,抓好资料年报工作,在全面搜集的基础上注意做好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大成果专题资料的搜集。2020年全面完成1996-2020年的地方志资料年报的搜集整理工作,为第三轮修志做好资料准备。

四、保障措施

(一)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志,加大对《地方志工作条例》、《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的执行力度,开展执法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健全地方志工作机构主导、社会各界有序参与修志编鉴和地方史编修的工作机制。健全和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和完善地方志资料年报、地情资料收(征)集及管理、修志编鉴等业务制度,确保在篇目设计、资料收(征)集、总纂统稿、志(鉴)稿评议、审查验收、出版发行、报送备案等环节上均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二)组织保障。坚持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坚持“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县、镇级政府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关心支持地方志事业发展,及时了解和解决地方志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经费保障。加快改善地方志工作条件和图书资料收藏保管条件,做好修志、编鉴、地方史编纂、出版、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和资料文献收(征)集保存等工作,加大对地方志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四)队伍保障。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兼职和乡土人才结合的地方志编修、研究、传播人才队伍。广泛吸纳熟悉地情的各界人士参与地方志工作。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经世致用、秉笔直书、锲而不舍”的史官风范、“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的职业操守,锻造一支政治、思想、业务过硬的人才队伍,为我县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宣传保障。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地方志工作机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新举措、地方志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不断拓宽地方志文化公众服务渠道,促进读志、用志、传志风尚的形成,充分发挥地方志宣传推介阳山的作用。

关闭
返回顶端
微信关注
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粤省事
粤省事二维码
移动门户
移动门户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