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阳山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南岭山脉南麓,连江中游,是清远“三连一阳”地区通往珠江三角洲的南大门。县境东接乳源县、英德市,南连广宁县、清新县,西邻怀集、连南县,北与连州及湖南省的宜章县接壤。全县土地总面积3418平方公里,共12个镇,1个瑶族乡,167个村(居)委会。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54万,其中,非农人口7.49万,城镇化水平约27.87%。阳山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类型以资源型行业为主,2010年全县GDP 63.6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7.47 : 31.30 : 41.23,电力和采矿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在全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已明确地将阳山县划为生态发展区域,确定了阳山县作为全省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的主体功能定位。
按照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总体部署,在全省生态发展区域的功能定位框架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与环境优势,把阳山建设成为“珠港澳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广东绿色能源示范基地、珠港澳绿色生态旅游基地和粤北山水宜居名城”。
(一)擦亮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招牌,建设广东绿色能源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步伐,扎实推进连江梯级扩容改造、生物质能、风电等绿色能源项目,力争“十二五”末建成100万千瓦绿色能源基地,积极推进“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优势,进一步扩大农产品供给市场,将阳山打造成为珠江三角洲以及港澳地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为其提供高品质粮食、蔬菜、水果、肉禽以及其他特色农产品,形成以阳山为标志的绿色有机品牌,促进阳山农业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发展。
(三)打造珠港澳绿色生态旅游基地
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业整体水平向高端发展,继续推进“一峰(广东第一峰)、一寺(北山寺)、一山(贤令山)、一水(连江风光带)、一林(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一赛(四驱越野赛)”等六大旅游品牌建设,打造珠港澳绿色生态旅游基地。
(四)打造粤北山水宜居名城
整合山、水、文化优势,围绕城镇特色化目标,提升城市建设品味,营造城市宜居宜业氛围,建设与自然山水相通、与历史文化相融的体验生态气息和宜居氛围的粤北山水宜居名城。
规划期内,全县将围绕“经济繁荣、空间优化、城乡和谐、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努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经济繁荣: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抓住珠三角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部资本,走多元产业并举的路子,大力发展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主体的新兴服务业,主动发展以产业转移为核心的绿色工业,积极发展依托特色与品牌引导的乡村经济,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到2020年,全县GDP总量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人均GDP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空间优化: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合理控制城乡建设规模,保障406.78平方公里的耕地保有量,375.55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以及2026.02平方公里的林地空间,在此基础上形成功能明晰、疏密有致的国土开发格局。
城乡和谐:通过城乡分工协作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构造人人享有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的不断改善,缩小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生态文明:充分发挥和维持生态环境优势,构建生态安全的地域开发格局,将阳山县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发展示范区。
根据地域特色与资源特点,形成“核心优化、中层拓展、外围保育”的空间开发总体格局。(附图1:阳山县空间开发战略格局图)
“核心优化”:优化提升阳城核心区域,以阳城镇为核心,立足“青山入城、绿水贯通”的空间形态特征和悠久的韩愈历史文化,以城镇特色化建设为目标,促进“山、水、城”交融互动,加强人文关怀,建设充满浓郁历史文化风情的山水宜居名城。大力发展旅游综合服务、商贸服务、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推动会展、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预留一定的优质空间,在适当时机,引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文化创意等战略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中层拓展”:重点拓展位于核心圈层外围相邻区域,包括小江、黎埠、大崀、七拱、杜步、太平,重点推进七拱、杜步生态工业园以及黎埠碳酸钙粉体基地、小江能源基地的建设,重点发展资源型加工制造业,积极构建循环经济链条,建设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基地以及全省生态工业发展的示范区。
“外围保育”:位于中间圈层的外围,包括青莲、江英、岭背、黄坌、杨梅、秤架,应发挥自然资源与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建设全省生态旅游与农业示范区。
形成“一核、二心、三圈、两轴”的城镇化发展格局。(附图2:阳山县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图)
“一核”:以阳城镇为核心,建设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资源深加工业和旅游商贸业为主体、高新产业为新的增长点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二心”:以七拱镇和黎埠镇副中心作为带动县域西北部与南部的经济增长中心和服务中心。
“三圈”:包括以阳城镇为核心的核心城镇发展圈,是全县城镇化的核心区域;由七拱-杜步-太平,黎埠-小江-大崀以及岭背-江英-青莲构成的重点城镇发展圈,是全县城镇化的重点区域;由秤架瑶族乡、黄坌镇、杨梅镇等构成的外围圈层,要积极推进人口向外转移。
“两轴”:包括沿清连高速城镇发展主轴以及秤架至杨梅城镇发展副轴。
形成“三区”、“两带”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战略格局。(附图3: 阳山县产业发展战略格局图)
“三区”:
核心“高新技术与综合服务产业区”:位于阳城镇,提高县城建设品质与综合服务功能,整合现有工业园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集聚,重点发展商贸、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
中南部“生态工业集聚发展区”:县域中南部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化与基地化建设,重点建设七拱、杜步生态工业园,以资源型加工制造业为重点,建立循环经济链条,建设全省生态工业发展的示范区。
北部和南端“生态旅游与农林发展区”:位于县域北部与南端,包括青莲镇、江英镇、岭背镇、黄坌镇、秤架乡、杨梅镇,依托资源与生态优势,重点发展农、林、旅游业,建设生态旅游与农林发展示范区。
“两带”:
沿清连高速“生态工业集聚发展带”:沿清连高速,串联七拱-杜步生态工业园、县城现代工业集聚区,是全县重要的生态工业集聚发展带。
秤架至杨梅“生态经济发展带”:串联杨梅、太平、七拱、县城、岭背、秤架等城镇节点以及众多水能电力基地,应发挥资源与生态优势,积极发展农、林、旅游等生态经济,积极发展风能等新兴能源产业,适当发展小水电。
以南岭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北江上游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石灰岩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风景园林绿化为重点,形成“一心、两屏、水系联通、绿地渗透”的整体生态安全格局。(附图4:阳山县生态安全格局图)
“一心”:是指“城北贤令山生态绿心”,是县城北部重要的生态绿心与郊野游憩区;
“两屏”:是指“南岭山地生态屏障”和“西南部低山生态屏障”,既是全省南岭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江上游重要的水源地。
“水系联通”:是指建设以连江干流及其支流构成的联通的沿河水系生态廊道。
“绿地渗透”:是指在石灰岩山区大范围地打造生态保育绿地系统,结合园林绿地的设计,打造独具特色的景观体系。
根据《清远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纲要》(2010-2020),以镇(乡)基本单元,将全县划分为城镇与生态工业集聚区、生态农业与村镇发展区、生态保育区、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附图5:阳山县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图)
表1:阳山县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
主体功能区 |
具体功能区 |
所含镇、乡、街道 |
面积 |
|
平方 公里 |
占自身比例(%) |
|||
生态发展区 |
城镇与生态 工业集聚区 |
阳城镇、杜步镇、七拱镇 |
542.86 |
15.88 |
生态农业与 村镇发展区 |
黎埠镇、小江镇、太平镇 |
839.24 |
24.55 |
|
生态保育区 |
杨梅镇、岭背镇、黄坌镇、江英镇、大崀镇、秤架乡、青莲镇 |
1374 |
40.19 |
|
禁止开发区 |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 |
663 |
19.39 |
1.区域概况。
包括阳城镇、杜步镇、七拱镇,扣除镇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类禁止开发区,面积542.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88%。
2.功能定位。
全县重要的城镇化及生态工业集聚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地方性辐射中心与增长极核,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基地。
3.发展方向。
l 促进产业集聚,建设生态产业基地;
l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提升城市品味,塑造城市形象;
l 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华南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基地;
l 促进人口向县城集聚,加快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4.开发指引。
――依托阳山生态工业园,推进园区整合,重点发展以五金制造、再生资源开发、新型建材、装备制造、铸造、家具制造、电子、农副食品加工和生物技术等为主的绿色环保加工型工业,建设成为全省生态工业发展的示范区。
——推进城镇特色化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与文化优势,提升城市品位与吸引力,营造“宜居、宜业”氛围,增强城市特色与魅力,形成对资本与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以城镇特色化带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促进人口向县城集聚,加快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服务业、房地产、轻工业、文化教育事业。依托城东科技园及城南工业走廊,建设现代工业集聚区。
1.区域概况。
包括黎埠镇、小江镇、太平镇,扣除镇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类禁止开发区,面积839.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55%。
2.功能定位。
是体现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区域,面向广大乡村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化地区和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发展方向。
l 引导产业和人口点状集聚发展,重点培育中心镇、重点镇,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l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l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农业基地示范区,加快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建立现代农业体系;
l 完善村镇居住发展环境,加快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下水道等的建设,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容貌整洁的现代化新农村。
4.开发指引。
——建设成为全县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大崀镇的油茶基地、黎埠镇的反季节蔬菜基地等。
——建设黎埠碳酸钙粉体加工基地,整合小江石螺工业区以及周边企业,建设能源型生态工业园。
——加强黎埠中心城镇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镇区发展凝聚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把镇区打造成为辐射周边村镇的极核。
1.区域概况。
包括杨梅镇、岭背镇、黄坌镇、江英镇、大崀镇、秤架乡、青莲镇,扣除镇域范围内分布的禁止开发区,面积13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19%。
2.功能定位。
北江流域的重要的水源地,广东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保全生物多样性和维护自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有重大生态意义的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以及生态旅游区。
3.发展方向。
l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l 有限发展与生态保育区功能相容的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l 引导区内人口内聚外迁,有序转移;
l 发挥本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屏障的作用;
l 着重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石灰岩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和生物多样性;
l 防治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
4.开发指引。
——以南岭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北江上游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石灰岩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加强森林生态建设与石灰岩生态修复。
——整合旅游资源,围绕广东第一峰、大东山风景区、太平洞瑶寨和马落桥风景区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建设森林生态与休闲度假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山区能源基地。利用好秤架乡独特的山区海拔优势和日照资源,积极推进风能发电和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适当发展小水电,建设能源基地。
——适度开发大崀镇的矿产资源,划定水源保护区,保障县城饮水安全。
1.区域概况。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全县共有禁止开发区域663平方公里(未包括基本农田面积)注,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9.39%,具体名录如下表。
表3:阳山县禁止开发区域名录注
面积:万公顷
县区 |
序号 |
名称 |
级别 |
主要保护对象 |
保护区面积 |
阳山县 |
1 |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龙潭角管理处 |
国家级 |
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物 |
0.53 |
2 |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秤架管理处 |
国家级 |
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物 |
0.79 |
|
3 |
阳山国家地质公园 |
国家级 |
岩溶、花岗岩地貌 |
1.85 |
|
4 |
阳山贤令山森林公园 |
省级 |
常绿阔叶林和生态保护林 |
1.47 |
|
5 |
阳山东山自然保护区 |
县级 |
石灰岩生态系统 |
1.99 |
2.功能定位。
全县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保障饮用水水资源安全、保全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域。
到2020年,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质量进一步提升,风景名胜、地质遗迹、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形成具有岭南山区特色的自然和文化体系;区域内人口实现有序转移。
3.发展方向。
l 以保护生态环境、水源安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为主要发展方向;
l 切实保证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
l 着重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石灰岩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和生物多样性;
l 发挥本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屏障的作用;
l 引导区内人口内聚外迁,有序转移。
4.管制原则。
——实行强制性保护。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实行分类管制。各类禁止开发区域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主次功能,以相关的法规、条例为依据,按照严格的分类保护策略和管制要求,明确在区内允许存在的人为活动、工程设施以及相应的限定条件。
5.分类开发指引。
将清远市禁止开发区分为两类,以便分别指引其开发活动。
(1)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开发指引
规划期间,重点推进广东第一峰森林公园、东坑坪自然保护区、大塘坪自然保护区、凤岗山自然保护区、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贤令山森林公园的升级。加强阳山县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建设,包括以下几点:
——自然保护区应该根据保护对象,培育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维持自然生境。
——森林类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自然生境和拯救珍稀濒危生物资源为主要任务,实行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及蓄积量,确保植物培育和生物多样性,并形成有利于水源涵养的植被结构,大幅增加生态涵养林。
——石灰岩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以保育岩溶山区特有的地质地貌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保育石灰岩地区特有的植物群落,发挥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的功能;
——森林公园从生态建设角度,重点是改造林相,丰富植被景观;同时做好森林植被保护,加强生态安全建设;
——森林公园从科教文化和生态休闲的角度着重增加公园设施设备,以生态走廊、山野情趣、名花赏析、科普宣传等旅游专项建设,提升公园品质,丰富旅游项目;
——贤令山森林公园应着重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步打造。
(2)饮用水源保护/水源涵养类开发指引
——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将位于江河源头、江河两岸、面山和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区域的森林加以全面保护;
——在水源涵养区内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区内禁止进行有损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区内禁止砂石开采,停止砖瓦生产,整顿墓地,加强生态修复和提高景观度。
行动要点一:广东省能源基地计划
积极推进连江梯级扩容改造项目、白石水库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小水电技改工程等项目进程;近期扩建改造界滩、黄牛滩、花溪、较剪陂和青莲5个梯级电站,计划总投入6.9亿元,扩建改造后总装机容量约5万千瓦,预计发电量达1.4亿度,实现年产值约1亿多元,税收超千万元。
行动要点二:农村沼气建设计划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近期以新地沼气建设为重点。到2020年全县规划建设9241户,农村户用沼气拥有量42589户,约占农户的45.7%。农村沼气从2009年的户均0.129吨标准煤,增加到2020年的户均0.274吨标准煤。
行动要点三:农村太阳能建设计划
大力发展农村太阳能建设,近期以界滩太阳能项目建设为重点。到2020年,全县规划建设4663户,农村太阳能使用户达到13988户,占农户总数的15%,太阳能集热面积
行动要点四:生物质发电计划
近期主要依托广州发展新能源有限公司,采用生物质能源发电技术,采集生物质废弃物等作为燃料进行发电。计划在2012年全县建成秸秆发电项目一期工程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计划在2017年建成秸秆发电项目二期工程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
行动要点五:风力发电建设计划
计划在2015年建成风能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计划在2020年建成风能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增加到50万千瓦。
行动要点一:工业园区建设计划
重点建设七拱-杜步生态工业园,发展以五金制造、再生资源开发、新型建材、装备制造、铸造、家具制造、电子、农副食品加工和生物技术等为主的绿色环保加工型工业,建设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依托城东科技园与城南工业走廊建设现代工业集聚区;整合资源优势,建设秤架乡风电水利能源基地。
行动要点二:产业升级转型计划
依托产业转移园区,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结合山区资源优势,有选择地引进适合于山区特点的工业门类,补充和完善产业链的不足或缺失环节,建立以产业转移为核心的绿色工业体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与转型升级,整合矿产加工和电力两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预留一定的优质空间,在适当的时机创造条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
行动要点一:绿色品牌创建计划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四个重点“特色、优质、规模和品牌”,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山区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打造“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包括阳山鸡、油茶、板栗、淮山、反季节蔬菜等;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构筑“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规范产前(种子)、产中(肥料)、产后(加工、包装)环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同行领先水平的标准,广泛引进、推广国际通用的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技术(HACCP)和良好的管理规范(GMP),鼓励企业积极争取相关认证,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
行动要点二:优势农业区建设计划
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的建设,形成优势主导农业区,包括以特色经济林为主(油茶、花卉、有机茶)的北部山林片区,以反季节蔬菜、玉米、蚕桑为主的中部综合农业片区,以优质水果、优质稻、淮山为主的南部粮果片区,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行动要点三:农产品流通体系构筑计划
构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采用“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科技大户+农户”、“超市+农户”等生产组织模式。通过大力扶持建设大型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大型物流企业、建立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市场、构筑切合现代消费习惯的农产品超市、连锁、配送等新兴流通渠道,打造山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以及珠港澳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行动要点一:特色旅游产品打造计划
围绕一峰(广东第一峰)、一寺(北山寺)、一山(贤令山)、一水(连江风光带)、一林(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一赛(四驱越野赛)”等六大品牌以及温泉度假、溶洞探险两大特色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重视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开发和产品创新,积极开发有利于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的度假型旅游产品。建立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重点打造有强大旅游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旅游产品。
行动要点二: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计划
科学合理组织旅游线路,依托重要的交通廊道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分布,充分考虑游客兴趣与偏好选择搭配,分别组织旅游精品线路,为游客提供多种组合的旅游体验。在合理组织县域内精品旅游线路时,还需要积极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开发区际旅游线路,推动阳山县生态旅游的发展。
线路类型 |
序号 |
旅游精品线路 |
区内 |
1 |
水口小桂林--鱼水风景区--华侨故居--贤令山风景区--神笔山风景区--石螺森林温泉 |
2 |
水口小桂林--鱼水风景区--华侨故居--四驱越野车主题公园--贤令山风景区--神笔山风景区 |
|
3 |
水口小桂林--鱼水风景区--华侨故居--贤令山风景区--广东第一峰风景区 |
|
4 |
贤令山风景区--广东第一峰风景区--神笔山风景区--石螺森林温泉 |
|
5 |
水口小桂林--鱼水风景区--贤令山风景区--石螺森林温泉--洞冠风景区 |
|
区际 |
1 |
贤令山风景区--广东第一峰风景区--连州地下河--连州瑶族风情 |
2 |
英德宝晶宫--英德英西峰林--广东第一峰--潢川三峡--连州地下河--连州瑶族风情--连山壮族风情 |
|
3 |
英德广东大峡谷--广东第一峰--连州地下河--连州瑶族风情 |
|
4 |
清远飞来峡风景区--贤令山风景区--广东第一峰 |
|
5 |
贤令山韩愈文化--连州瑶族风情--连山壮乡风情民俗 |
|
6 |
仁化丹霞山--广东第一峰--连州地下河 |
|
7 |
怀集燕岩风景区--贤令山风景区--石螺温泉--广东第一峰 |
行动要点三:特色旅游营销计划
建立明确的阳山旅游形象,做好形象传播与营销规划。围绕“生态 • 休闲 • 度假 • 节庆”旅游主题和“问道粤西北,两千年阳山”的整体形象口号,进行内部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旅游形象对外的推广。在目的地范围内需要进行旅游形象建设,并通过大量具体形式和各种载体加以体现。对外形象推广方面,应强化对目标客源地市场进行多种途径的促销,利用报刊、书籍、宣传画册、互联网和电视等多种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并对不同目标游客市场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和途径。
行动要点一:城市形象塑造计划
立足主城区“青山入城、绿水贯通”的空间形态特征和悠久的韩愈历史文化,强化自然山体、滨水岸线,优化人文环境的可识别性和宜人程度。以连续的绿色生态廊道空间体系和特征各异的城市功能区,注重特色景观区与景观轴线的塑造,将主城区打造成为自然与人文紧密连接,体验生态气息和宜居氛围的充满浓郁历史文化风情的山水宜居生态城。
行动要点二:特色风貌区培育计划
培育形成城北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南现代特色风貌区、城东南未来品质风貌区以及自然文化特色风貌区四大特色风貌区。城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以贤令山为背景,以连江为纽带,以旧城为依托,继续发挥商贸、文化等中心职能,通过保护、修缮、保留、改造、拆除等措施,突出历史建筑特征,提高景观质量,形成网络化历史文化体验路径,塑造特色的独立区域。城南现代特色风貌区以新行政办公中心为依托,结合滨水商贸中心、滨水商务会展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以及高品质居住区与产业区的规划建设,发挥行政、商贸、文化、教育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多条通往连江的视觉和步行通廊,成为展现城市活力、繁荣与特色的现代城市门户区。城东南未来品质风貌区由高品质旅游会展中心、商贸服务中心以及高品质的居住区与产业新区为组成,依托连江水景,强化生态廊道建设,采取组团式空间布局形态,形成大疏大密,多尺度的空间形态,强调新区品质与特色。自然生态风貌区包括贤令山风景区、阳山小桂林风景区以及文化体育公园。在加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增设娱乐和休闲设施,有限度地为市民提供公共的游憩和运动空间,提高山、林等自然特质可亲近度。
行动要点三:景观轴线打造计划
沿城市轴线、交通走廊、河流等特定的轴向空间,串联城市特色场所、公共中心、公共空间、人文历史节点等景观资源,形成城市景观廊道。近期可推进建设轴线:由文塔路、阳城大街步行街向西一直延伸至沿江路,形成展现人文风情的步行系统景观轴,在沿江路布局特色风情酒吧街、特色风味街以及特产一条街,未来可向东南方向延伸至韩愈东路,形成一条串联文塔、城东南旅游休闲中心、商贸中心的人文景观轴。
七、规划实施
——由县政府成立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主体功能区的推进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发展改革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分为综合协调组、财政组、投资和产业组、国土环保组、空间协调组、考核评价组。综合协调组由县发展改革局牵头,负责生态发展规划的编制、文秘、协调等工作。财政组由县财政局牵头,县教育局、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口计生局参与。投资和产业组由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县外经局、发展改革局、科技农业局参与。国土环保组由县国土资源局牵头,县环境保护局、林业局参与。空间协调组由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县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林业局参与。考核评价组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统计局参与。
——县发展改革局,负责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方案在全县及各乡镇的落实情况,指导各乡镇落实其分区政策措施;对本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了解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保证方案在全县的切实落实。
——县财政局,制定并落实本方案的各项财政政策。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本方案与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制定分区土地政策并落实用地指标;监督检查本方案确定的各地区开发强度的落实情况。
——县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本方案与县城总体规划以及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指导全县按照本方案及城乡规划建立统筹城乡空间规划协调机制。
——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外经局,负责本方案与产业规划的协调和衔接;负责实施分区产业政策;拟定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研究制定产业转移相关政策以及园区管理措施。
——县水务局,负责本方案与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划等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县科技农业局,负责本方案与农业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县环境保护局,负责本方案与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生态功能区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制定分区环境政策;监督检查本规划确定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标准的落实情况。
——县人口计生局、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实施分区人口政策。
——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实施分区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监督绩效考核办法的落实情况。
——县林业局,负责本方案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规划的协调;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严格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审查把关。
——其他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方案,组织修订能源、交通、防震减灾等专项规划。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落实本方案对本镇(乡)的功能区定位与发展指引。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土地管理、人口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中遵循本方案的要求。
|
类别 |
序号 |
项目 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起止 年限 |
资金 来源 |
总投资 |
2010-2012年建设计划(万元) |
可能形成的生态效益及示范带动作用 |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
生态保护类 |
自然保护区建设 |
1 |
自然保护区建设 |
包括龙潭角保护区封山育林80万亩,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延伸区(大坳、大塘坪自然保护区)建设55万亩,东山自然保护区岩溶生态系统保护面积26万亩 |
2010-2020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其他来源 |
33500 |
|
|
|
增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保护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份质量。 |
生态 修复 |
2 |
冰冻雨雪灾害林地修复项目 |
人工补植、套种、人工促进改造2万亩 |
2010-2012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 |
800 |
|
|
|
加快灾后森林生态修复,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等级 |
|
3 |
阳山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
综合治理石灰岩面积240万亩 |
2010-2015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其他来源 |
192000 |
|
|
|
防止荒漠化,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
生态保护类 |
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
4 |
连江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分改造项目 |
50万亩水源涵养林林分改造 |
2010-2015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其他来源 |
50000 |
|
|
|
水源涵养,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 |
5 |
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 |
水土保持林分改造工程10万亩 |
2010-2015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其他来源 |
10000 |
|
|
|
改善水质、减轻水土流失危害、改善生态环境 |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6 |
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
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站址建设,道路建设。 |
2010-2012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 |
850 |
|
|
|
设在炉田过水步,及时救护南岭及执法过程中没收动物进行容、救护、饲养 |
|
7 |
南岭珍稀植物及乡土树种发展项目 |
厂房建设、种子收集、征用土地60亩建设苗圃、培育珍贵树种林分500亩 |
2010-2015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 |
600 |
|
|
|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 |
||
流域综合治理 |
8 |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
七拱河、黄岔河、洞冠河水土流失治理、河堤建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
2010-2015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其他来源 |
12000 |
|
|
|
减轻水土流失危害、改善生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 |
|
生态保护类 |
环境 保护 |
9 |
县垃圾填埋场 |
日处理能力150吨 |
2010年起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其他来源 |
6397 |
|
|
|
日处理能力150吨,改善县城环境 |
10 |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项目 |
建设污水厂及配套设施、日处理能力2万立米 |
2009-2011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其他来源 |
10000 |
|
|
|
日处理能力2万立米,改善工业园环境 |
||
经济发展类 经济发展类 经济发展类 民生保障类 民生保障类 |
生态 农业 |
11 |
(12)阳城-七拱-杜步农业创意园建设 |
建设柑桔创意园 、特色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创意园 |
2009-2015 |
申请中央和省地市补助 |
20000 |
|
|
|
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供就业机会等 |
12 |
(4)黎埠现代农业蔬菜种植园区旅游观光项目 |
种植出口无公害蔬菜3000亩 |
2009 |
申请中央和省地市补助 |
4490 |
|
|
|
增收7200万元。 |
||
生态 工业 |
13 |
七拱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
完善园区路网,以及其它配套设施 |
2009-2011 |
贷款、自筹 |
10000 |
1000 |
|
|
完善园区配套,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生态工业发展 |
|
14 |
碳酸钙粉体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
包括黎埠3万吨超细重质碳酸钙建设项目,七拱工业园3.6万吨轻质碳酸钙建设项目,36万吨/年“石头造纸”项目 |
2010-2015 |
企业自筹 |
244848 |
|
|
|
促进传统工业升级 |
||
15 |
绿色能源基地建设 |
包括新建5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10万千瓦秸秆发电项目,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工程 |
2011-2020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企业筹集 |
1048000 |
|
|
|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
||
生态 旅游 |
16 |
广东第一峰旅游风景区生态开发建设项目 |
1、完善旅游公路;2、南岭珍稀植物园;3、野外拓展基地;4、森林观光栈道;5、太平洞观光农业园;6、生态茶园;7、南岭秤架博物馆;8、第一峰原生态漂流区;9、广东省旅游休闲避暑圣地;10、第一峰温泉度假村 |
2001-2020 |
申请中央和省级补助、自筹 |
30000 |
|
|
|
创建第一峰旅游品牌,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
|
17 |
小北江生态旅游建设项目 |
包括小北江景区扩建以及小北江两岸生态长廊建设 |
2011-2015 |
申请中央、省级补助、其他来源 |
13500 |
|
|
|
促进小北江旅游景区建设 |
||
18 |
阳山风景温泉乐园度假区建设项目 |
改扩建,开发可游览面积 |
2011-2013 |
|
17472.89 |
|
|
|
综合开发小江温泉资源 |
||
城镇特色化 |
19 |
松荣大道文化商业街建设工程 |
道路及小区开发 |
2010-2014 |
企业自筹 |
195000 |
|
|
|
形成人文景观大道 |
|
20 |
宜居城市建设项目 |
包括67万平方米阳山碧桂园扩建工程,19万平方米三泰·海逸华庭扩建工程,19万平方米海逸国际新城扩建工程,12万平方米星汇园新建设工程 |
2010-2015 |
利用外资 |
205000 |
|
|
|
提升城市居住环境 |
||
公共 交通 |
21 |
省道260线路面大修,改建及相关桥梁建设 |
维修及改建s260共 |
2010-2015 |
申请中央、省补助 |
23923 |
|
|
|
改善通行环境,促进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 |
|
22 |
县道831线秤架至温汤改建工程 |
改建县道831线秤架至温汤 |
2010-2015 |
申请中央、省补助 |
1200 |
200 |
|
|
改善通行环境,促进旅游业等产业发展 |
||
23 |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通达性 |
2010-2015 |
申请中央、省补助 |
2800 |
800 |
|
|
改善通行环境,促进旅游业等产业发展 |
||
公共 教育 |
24 |
创建规范化学校 |
新建 |
2011-2015 |
财政拨款 |
2000 |
|
|
|
提高公共教育水平 |
|
公共 卫生 |
25 |
阳山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取输净配构筑物,总设计供水规模9020.11t/d,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82001人 |
2010-2013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及地方配套 |
4183 |
|
|
|
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82001人 |
|
公共文化体育 |
26 |
黎埠镇综合文化站 |
新建,建设面积 |
2009-2011 |
自筹部分、上级财政补贴部分 |
1100 |
|
|
|
提高公共文化水平 |
|
住房 保障 |
27 |
阳山县城及乡镇廉租房建设 |
新建,县城建筑面积 |
2011年起 |
县自筹 |
5940 |
|
|
|
解决城镇与乡镇居民的住房困难 |
|
生活 保障 |
28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参保率达到100% |
2011年起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及地方配套 |
8379.36 |
|
|
|
解决农民生活保障 |
|
医疗 保障 |
29 |
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
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 |
2011年起 |
申请中央和省补助及地方配套 |
45705.6 |
|
|
|
提高医疗 |
|
合计 |
|
|
|
1702216 |
|
|
|
|
附件:附图1阳山县空间开发战略格局图
附图2阳山县城镇化战略格局图
附图3阳山县产业发展战略格局图
附图4阳山县生态安全格局图
附图5阳山县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