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太阳刚刚升起,大崀镇政府门前的公示栏前已围拢不少干部职工。最新更新的“周一出发”任务清单上,“走访紫苏加工企业协调解决排水问题”“解决四众村独居老人瓦屋漏雨”等事项被红笔圈出——这是该镇落实阳山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县镇村三级书记‘周一出发’下乡实地推进‘百千万工程’制度”的实际行动,更成为干部扎根一线解民忧、暖企心的生动实践。
镇村联动沉下去 民生小事有人管
“冯大伯,今天施工队来修捡砖瓦,您把贵重物品收一下。”周一上午,驻村干部小徐带着施工队来到四众村独居老人冯大伯家中。上周五走访时,老人念叨的“雨天漏雨”被她记在《大崀镇领导干部走访了解群众诉求摸排表》上,经镇党政办协调,三天就排上了修缮日程。这是大崀镇推行“镇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包组、村干部联户”机制的日常一幕。
在木家塘村,村党总支部书记与民政干部逐户核查低保户生活状况。村民梁伯母反映“冯大伯腿脚不便,到服务大厅低保认证困难”,当即被列入“民生微实事”清单,由联户干部全程代办。“以前办事要跑镇里好几趟,现在干部上门收材料,证办好后送到屋。”梁伯母拿着新证,指着手腕上干部留下的联系电话说。
据统计,7月下旬以来,大崀镇通过“周一出发”已解决屋顶修缮、饮水浑浊治理、休闲驿站修建等民生微实事27件,代办各类证件25个,群众满意度达99%。
政企对接走进去 发展难题当场办
在琶迳三村建云种养专业合作社鹰嘴桃种植基地,镇分管农业副镇长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特派员现场办公,为种植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优质品种嫁接技术指导、病虫害绿色防控物资调配、采摘期冷链临时仓储搭建等难题。“从提出技术需求到专家团队驻场指导,再到仓储设施投用,只用了18天,比预期快了一半。”负责人李云行捧着刚摘下的鹰嘴桃说,“今年挂果率相对提高了,果子甜度也平均增加,镇里‘周一出发’帮我们打通了从田间到市场的品质保障链,光早熟品种就提前订出了500箱。”截至目前,镇干部通过“周一出发”走访企业32家,解决原材料运输、农忙用工短缺等问题47个,推动客家米酒、西洋菜干等12款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带动企业年产值稳步增长。
近年来振民村庙应、大陂江、下围等多个村小组在汛期常发生水浸情况,导致村民农作物受浸失收和房屋入水等,经多次镇村干部、网格员实地调查发现,本村辖区权属阳山粤能电力有限公司的蚊帐湾水电站存在陂头加高,致使洪水期洪水流速过慢的情况。村民强烈要求水电站拆除2022年堤坝加高部分,以此保障村庄防汛减灾安全与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接报后,振民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村民代表邝某、冯某等4人围绕如何解决雨季易涝问题深入研判,对电站方提出明确合理的改造方案。经村调委会多次对双方当事人做耐心的讲解和劝导工作,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意见达成一致,解决了多年未能解决的难题。
县镇协同督下去 整改成效看得见
“优质产品始终要扩大销路,要让生态好茶走出大山、香飘湾区!”7月28日周一上午,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志文作为挂点联系领导,在高湖茶叶基地现场指出茶叶深加工不足、包装同质化、电商渠道不畅等问题。随行的镇干部当即拿出笔记本记录,当天下午就与驻镇工作队协调黄埔区帮扶企业,对接珠三角茶叶经销商和电商平台,3天后如期完成首批生态茶的外包装升级和线上小程序搭建,首批订单已向广州、东莞等地发出。
这样的督导调研已成常态。县挂点领导每月至少2次深入大崀镇,既看“亮点”也查“痛点”。在振民村大围村400米道路硬底现场,肯定“政府出部分材料、群众出人工”模式并建议推广;在坑塘村污水处理点,要求加快设备调试确保月底投用。镇里则建立《大崀镇村民小组乡村振兴项目需求征集问卷》,内设本小组最迫切解决的3项问题、资金需求初估、利益联结机制等内容,目前已征集各类问题37个,正在稳步推进民生项目落地见效。
“督导不是压力,是帮我们找短板、指方向。”镇百千万办年轻干部小毛说,在县挂点领导协调下,近年镇里还争取到2个省级示范项目合计27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和乡村产业社区,项目预计年底投产。
暮色渐浓,结束一天走访的镇村干部们回到办公室,开始整理当天的民情日志。灯光下,“周一出发”任务清单上的红圈一个个被划去,新的事项又被添了上来。在大崀镇,这场持续不断的“出发”,正让“百千万工程”的蓝图在每一件民生实事、每一个企业难题的解决中,慢慢变成触手可及的实景。
扫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