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百姓安,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黎埠镇坚持党建引领,紧扣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围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手段,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乡村治理2.0版本,及时总结各示范村典型经验和做法,推广一批值得看、能借鉴、可推广的样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黎埠镇保平村、大龙村、凤山村、均安村、六古村、南村村、升平村、燕岩村等8个村入选2023年度“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黎埠镇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完善健全党组织领导机制,强化村“两委”班子服务理念,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为民服务效能,集合村民小组长、外出乡贤等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头雁”引领,把“村党组织+村民小组(自然村)党支部+党小组”三级党建网格建设与“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社会基层治理体系相结合,形成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小事不出村,大事镇里谈”的治理新格局,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使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刷新。
为激发村民小组长干事创业热情,黎埠镇统筹兼顾,赋能强基,大力推进“聚千组强百村”赋能“百千万工程”行动,围绕推动“百千万工程”,聚焦加强基层党建、提升农村基础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美化等方面,开展村民小组长能力提升专题活动,组织村民小组长参加视频培训3场次,开展现场教学1场次,共培训1250人次,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带动作用,调动村民小组组长积极性,通过带领群众开展逢“9”出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等工作,赋能“百千万工程”工作落细落实。
黎埠镇探索推动“村事村解决,民事民商量”的乡村治理模式,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一是深化自治。深化源头治理,加强“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组织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议事协商机制,营造村民广泛参与的氛围。
二是加强法治。加大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培养和选拔“法律明白人”,发挥“一村(居)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等普法宣传作用,增强村民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是提升德治。紧贴新时代脉搏,深入挖掘乡村治理中的道德力量,高标准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倡导文明新风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对道德规范进行细化、实化和具体化。
今年以来,黎埠镇大龙村网格一作为探索推动三治融合的示范试点,通过“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搭建村民自治平台,探索基层自治新模式,打造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党群阵地,在突出党建引领,拓宽乡村治理路径,深入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7月,黎埠镇大龙村网格一被评为2023年度清远市“示范网格”。
黎埠镇整合“粤平安”综合网格调度中心、视频监控平台、三防预警系统、应急消防系统等平台,建立集信息发布、民意反馈、人员调度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提高乡村治理效率。依靠“雪亮工程+无人机”打造空地一体化监控管理网络。通过“雪亮工程+无人机”社会面监控管理模式,解决日常网格巡查中网格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死角区域无法到达的问题,实现了森林防灭火、河道及水库监控、交通监控、违法监控等重点场景的视屏监控,全面提升乡村治理信息化、数字化能力。
目前在各村(居)共计建有监控摄像头约800余个,基本覆盖全镇重点区域和重点场所,在派出所调查处理警情、各村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力震慑潜在的违法犯罪行为。其中黎埠镇凤山村利用三防预警系统收集天气大数据和气象、海洋、水文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和防范指引,依靠“雪亮工程+无人机”对辖区地质灾害易发点进行常态化巡查,以新时代新技术提高防灾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17年至今没有发生过责任灾害事故,荣获2021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笔记本、签字笔、洗洁精、酱油……在黎埠镇大龙村积分兑换点货架上,摆放着各类积分兑换物品。黎埠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主线、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在全镇范围内推行乡村治理“网格积分制”管理,通过积分兑换激励、动员党员、热心群众共同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等工作中,让群众由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治理,进一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自实行网格积分兑换以来,黎埠镇网格员、信息员解决矛盾纠纷65宗,开展助残、助困、助老活动24场,消除安全隐患1500多个。
下一步,黎埠镇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2.0版本创新实践,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实际的新路径、新模式,提高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乡村治理新成果,不断增强村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扫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