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百谷,万象“耕”新。5月7日,阳城镇“田间课堂”(第六期)开课了。来自阳城镇21个村的“两委”干部及种植能手共40余人来到阳城镇乡村振兴培训学校,在阳山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杨桂基讲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玉米种植技术培训课,为洪灾过后的复耕生产“传经送宝”,把农业生产方针政策和先进技术零距离送到种植户手上。
课堂讲学干货多
“阳山麦羹大家都吃过吧?好不好吃?”在第六期田间课堂的理论学习课堂上,杨桂基以接地气的“大白话”开启了今天的教学内容。“阳山麦羹以玉米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是阳山人民家喻户晓,受广大民众普遍喜爱的一道特产美食,在阳山人民的餐桌上随外可见。”“我们阳山县是广东省玉米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县。玉米在阳山种植的历史已有260多年,玉米、水稻、番薯是阳山县的三大粮食作物。玉米可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饼、玉米酒、玉米面、玉米馒头等产品,其中,玉米淀粉可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造纸、化工、医药、建材等行业……”
杨桂基从事基层农业生产第一线技术推广工作30多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理论学习课堂上,他专门针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为在场学员带来了满满的“干货”。
田间教学趣味足
在“田间地头”,杨桂基带领学员们来到鱼水村委会新村,详细介绍了最新的玉米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分享了一些种植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并针对受洪涝影响的玉米复耕复种及病虫害防治,做出了专门的指导。
受4月20日至21日洪水灾害影响,阳城镇大部分玉米被冲倒、被浸泡,村民损失惨重。“大家看,这里就是被洪水淹过的玉米地,积水还没有完全排出去。洪水淹涝会导致玉米植株根系活力下降,玉米植株短期浸泡在水中,会引起根系中毒,部分根系腐烂;长时间淹涝,会导致玉米根系窒息死亡。涝灾过后的玉米,由于田间湿度大,植株抗病性下降,极易诱发各种病虫害。”杨桂基指着脚下的玉米地说,“玉米是旱作,不耐涝,土壤湿度大影响玉米生长,要选地势高的地块,方便排水的地块种植。洪涝积水排出去之后,要及时进行划锄,并中耕松土,避免土壤板结,增强土壤的通透性。”
在讲师的带领下,学员们现场实地观看玉米受灾情况和种植生长情况,既直观生动又摆脱理论枯燥,更能理解其中种植“秘笈”。
交流探讨成效高
“老师,您看,这些叶子怎么是这样的?”在交流探讨环节,学员指着一片有问题的玉米叶子虚心地向讲师提问。
“大家来看,这些叶子是被草地贪叶蛾咬坏的,这种虫子繁殖能力强、蔓延速度快、扩散范围大,要及时灭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交替使用、轮换使用,这样不容易产生抗药性。还有这里植株的泥土被洪水冲走了,也没有及时进行培土。”
“老师,没有及时培土会怎样?”
“没有及时培土,覆土不够,遇大风天气,玉米极易发生倒伏。”
在交流研讨环节,讲师与学员们就土壤管理、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探讨,互相交流了种植中的经验和技巧。学员表示“老师讲的‘大白话’,我们都能听懂!”
“课堂讲学+田间教学+实时解惑”,整个培训课程干货满满,学员们全神贯注,紧跟专家授课节奏,并不时拍照记录,将提高玉米种植水平的“妙计良方”收入囊中。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收获满满,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本次培训是一场“及时雨”,及时把灾后复耕复种的先进技术和方法零距离送到农户手中,“早一点复耕补种,就能多挽回一点损失。”来参训的村民说。
下一步,阳城镇将持续通过“田间课堂”的方式,以科技助农为抓手,以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培训,深入一线解决群众难题,让农民从“会种地”转变为“慧种地”,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助力阳城高质量发展。
扫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