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足岗位职责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关键问题,也是深化清远市基层党组织书记“十个思考”成效的必答题。
推进旱地西洋菜种植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不断壮大林下经济进一步做优“蓝山笋干”……今年以来,阳山县青莲镇立足自身定位,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引导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对照“十个思考”常思常想、善作善成,积极探索“党建+产业”新模式,做好“一村一品”土特产文章,以党建“红色引擎”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实现党的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促并进。
种好一棵旱地西洋菜 村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李大姐,你今天摘了多少斤旱地西洋菜?”“我早上送完小孩子上学才过来的,不多不多,差不多有200斤了……”
盛夏,青莲镇朋塘村的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愈发热闹。村民们有的忙着采摘旱地西洋菜,有的负责捆绑、挑运,有的负责称重、包装、装车……整个采摘流程一环接一环,有序衔接,一派忙碌而又幸福的采收现场呈现在眼前。
朋塘村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
村民郭美莲戴好袖套和帽子,拿着镰刀,准备下地摘旱地西洋菜。“自从村里引进旱地西洋菜产业后,我就在基地务工,工作时间自由灵活,工资按计件计算,差不多每个月都能拿到3000元,最重要的是能够兼顾老人小孩,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对于目前的工作、生活,郭美莲很是满意。
今年以来,朋塘村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以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紧紧抓住阳山县实现“五个五十亿”农业产业目标机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借助青莲镇做好“一村一品”土特产文章契机,有效盘活土地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旱地西洋菜种植产业。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款收入+基地务工收入+承包基地种植收入”模式,实现一亩地三笔收入,让农业公司、承包户、出租土地农户、当地务工村民都获得了丰厚回报。
“朋塘村人多地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乡村振兴缺乏劳动力。在镇党委、政府的谋划部署和指导下,我们村找准产业突破口,大力发展旱地西洋菜种植,让旱地西洋菜在朋塘村落了地、扎下根,成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朋塘村党总支书记李二来说。
目前,朋塘村旱地西洋菜种植面积达120多亩,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种植。不过,李二来回忆,一开始在村里推广旱地西洋菜种植,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发展旱地西洋菜产业,首先需要解决土地和劳动力两大问题。朋塘村位于山区,水资源不足,许多村民都觉得发展旱地西洋菜产业的想法不切实际,更担心的是土地流转出去之后没有收入,而企业老板担心的是旱地西洋菜发展起来采摘劳动力不足。”为了消除村民和企业的顾虑,朋塘村“两委”干部带头示范,挨家挨户做通村民工作,将闲散土地统一流转,让旱地西洋菜在朋塘村安了家。
有了“党建”赋能,村里的产业发展开始加速,村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据了解,村里的旱地西洋菜目前的采摘价格约为每斤0.6元,采摘多者每天可采摘五百斤、少者二百多斤,村民每天务工收入约为100—300元。如此计算,在家门口“上班”,一年可“摘”出近3万元收入。
村民开始享受到发展旱地西洋菜产业带来的红利,也不断探索发展更多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除了旱地西洋菜,我们村现在还在种植丝苗米、养殖阳山鸡,都有不错的产量。接下来,我们将按照镇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朋塘村资源特色,推动旱地西洋菜、丝苗米、阳山鸡三大产业做大做强,让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李二来说。
育好一只蚕宝宝 小小蚕茧撑起大产业
上午7时,晨光初照大地,在青莲镇峡头村耀丰小蚕养殖基地里,梁耀强和其儿子梁江敏正在忙碌地查看着基地大棚里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他们要针对夏季炎热高温带来的自然环境改变,制定出适合蚕宝宝生长的方案。
“1—2龄的蚕苗适宜温度为26—27度,相对湿度为90%,一张蚕用叶量约1公斤”“3龄蚕苗的相对湿度为85%,一张蚕用叶量约10—12公斤”“天气炎热,要做好棚顶喷水降温,要持续做好环境消毒”……在基地里,梁耀强手把手传授着培育蚕苗的方法和技巧。
梁耀强向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介绍种桑养蚕经验。
梁耀强是峡头村“两委”干部,同时也是一名具有30多年种桑养蚕经验的老师傅。在青莲镇党委、政府、驻青莲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及村党总支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建立了耀丰小蚕养殖基地,2022年产值达到30多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算富。梁耀强将培育出来的新一代蚕苗,以优惠的价格出售给峡头村及附近村民,并免费提供种桑养蚕技术指导,大大降低了本地养蚕生产成本,辐射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蚕桑行业种来,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创收。
“峡头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是镇党委、政府谋划部署、村‘两委’干部经过深思熟虑和考察之后决定的。今年蚕茧市场收购价每斤约20元,按照夫妻双方种植养殖规模计算,一年差不多有12万元的收入,村民在家种桑养蚕不仅能有收入,还能照顾老人、教育小孩,可开心了。”峡头村党总支书记陈石玲说。
如今,峡头村正努力发展壮大产业优势。为进一步做强蚕桑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峡头村党总支部牵头,做好土地流转和养殖场租赁,进一步扩大种桑养蚕规模。同时,在帮扶单位清远市技师学院的帮助下,峡头村正试点推进种桑养蚕半机械化操作,降低生产劳动程度,提高种植养殖效率。
发展蚕桑产业,峡头村尝到了甜头。目前,峡头村蚕桑种植面积约3000多亩,蚕桑产业年产值近1600万元。
陈石玲说,接下来,峡头村将按照镇党委、政府统一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大种桑养蚕规模。同时,加强与养殖户的沟通交流,及时传达乡村振兴优惠政策,做好产销对接服务,持续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护好一棵竹笋 擦亮“蓝山笋干”亮丽名片
入伏之后,阳山天气愈发炎热。对于青莲镇大洞村“两委”干部、蓝山竹笋合作社社员杨文彬来说,又到了一年最繁忙的时候了。“还有半个月,竹笋就要开始丰收了,这段时间要加强巡查和管理。”
大洞村村民晾晒“蓝山笋干”。
蓝山笋干产于大洞村辖区,金黄色,味鲜甜、嫩滑爽口,有“土鱿鱼”之誉。“听村里的老人说,一百年前村民就开始种植竹笋,以笋谋生。种植面积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7000多亩。”大洞村党总支书记陈金德介绍。
然而,“蓝山笋干”也曾遇到过种植低潮。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村民由于各种原因迁出了大洞村。此外,一些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村中的多为老人和小孩,竹笋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度锐减,竹笋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笋农梁明光曾为大洞产竹笋感到可惜。“那么好的竹笋,那么优越的种植条件,如果不扩大规模,把‘蓝山笋干’这张名片推出去,真是太可惜了。”
不过,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蓝山笋干”再次迎来擦亮名片的时刻。
今年以来,大洞村党总支部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紧抓住“百千万工程”重大发展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做优“一村一品”富民兴村产业,采取“党总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竹笋种植,并朝向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发展,将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真正把“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将“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不断擦亮“蓝山笋干”亮丽名片。
成立合作社是大洞村聚民力、兴产业的第一步。“现在,我们大洞村成立了蓝山竹笋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筹村内的竹笋种植、销售、技术培训等,让越来越多村民看到竹笋产业的希望。”梁明光说,他现在种有100多亩竹笋,一年收入接近10万元,合作社的成立更增添了他发展竹笋产业的信心。
据统计,目前大洞村规模化种植竹笋4800多亩,直接为当地农户每年带来400多万元收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大洞村正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关于竹笋产业,陈金德还有着新的打算。“现在,村里还有很多闲置房屋和撂荒林地,我们打算盘活这些资源,扩大竹笋种植面积,把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借助‘青莲乡村文旅’抖音号和视频号、‘青莲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推广‘蓝山笋干’,进一步把品牌打响。”
据介绍,下一步,大洞村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竹笋种植产业,带动更多大洞村的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积极探索“竹笋+”产业发展新模式,延伸竹笋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努力实现“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农旅融合发展。
记者:段灿
通讯员:唐贺清
编辑:林伟杰
扫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