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十个思考”融入日常、同频共振、落到实处,今年以来,阳山县大崀镇持续强化党建引领,积极引导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对标对表“十个思考”找差距、明方向、转作风、促落实,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探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实践,努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谋划全域共治“路线图”
今年来,大崀镇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谋划,按照“界线清晰、任务适当、责任明确、便于实施”的原则,健全“村党总支部+中心党支部+党小组”三级村党组织体系,实行“支部连成网格、阵地建在网点、干部把好网关、党员融进网格”,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基层治理的效能,通过整合现有的党建、综治、应急等网格为一个综合网格,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多元联合”。
大崀镇综合网格指挥调度中心。
据了解,全镇目前共划分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8个、三级网格40个,并选任充分发挥“主心骨”和“领头雁”作用的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长,组建了一支由村“两委”干部、镇驻村领导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派出所民警、村法律顾问、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成员、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专(兼)网格员队伍,以及村长、村民理事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三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护林员、保洁员、退役军人、热心村民代表等组成的固定信息员队伍。
目前,大崀镇全镇共有专(兼)网格员50名,固定信息员338名,形成了“一核多元、一网覆盖”的基层治理格局,实现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从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党建一张网,覆盖全镇域,兜起大小事”的目标。
建强基层治理队伍“领头雁”,打造镇域治理“智囊团”
为建强基层治理队伍“领头雁”,打造镇域治理“智囊团”,大崀镇还持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村干部队伍。
大崀镇建强基层治理队伍“领头雁”。图为松林村党总支书记黄火炎在了解村特色产业无花果生长情况。
目前,全镇8名村党支部书记“三个一肩挑”比例达到100%,均落实县级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培育3名“金牌领路人”,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0岁,中专以上学历提高到90%,致富带头人和治村能手达80%。同时,按照1:2比例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中物色好苗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为选优配强村干部提供源头活水,目前共配备村党总支部后备干部16名,村民小组党支部后备干部32名。
此外,大崀镇还积极选派村党组织书记到对口帮扶的广州市黄埔区和各地乡村振兴示积范点学习实践,对标先进学经验,不断提升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
印发《大崀镇村级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切实发挥考核导向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严明的考核奖惩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走在前列。同时,注重在“百千万工程”工作一线考察、识别、评价干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
为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崀镇制定《大崀镇村级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采取党员自报与组织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合理确定党员联系的群众并进行登记造表,明确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将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同时,组建20支“党员突击队”和“党群志愿服务队”两支队伍共219人,主动对接群众需求,通过“主题党日+”到乡村振兴一线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开展“清明森林防灭火宣传”“我为群众办实事,全民反诈宣传”“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防汛备汛,党员先行”等系列主题党群志愿服务活动,带头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升村党组织精准服务群众的能力。
创新议事协商“工作法”,激活村民自治“新动能”
受去年6月的强降雨天气影响,水圳头村小组一桥梁桥墩被大雨冲毁、桥面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村委会多次想修缮坑旧桥,但苦于村级资金紧张,修缮计划一再搁置。
村小组议事协商小组了解后决定自发召集群众筹集资金修桥,在村“两委”干部、热心村民代表、“三老”人员的带头捐款下,众多党员也纷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踊跃捐款,更积极发动其他村的亲朋好友参与到捐款活动,仅半个月水圳头坑旧桥便筹集500多笔累计16.7万余元捐款。目前,该桥梁已完工开放通行。
松林村水圳头坑旧桥已于6月初完工通车。
大崀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以“四议两公开”“两化两员”治理实践为基础,健全党组织领导下村委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在松林村探索“12345”议事协商模式,成立村级议事协商委员会和村小组议事协商小组,推动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多层次民主协商格局,推动村民在基层治理中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的良好局面。松林村因成效明显被列为全市唯一的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
下一步,大崀镇将继续以“十个思考”为工作指引,将“十个思考”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做在平常,坚持党建带群建,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段灿
通讯员:罗嘉琪
编辑:林伟杰
扫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