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阳山大崀松林村群山峻岭之中,曾经“边、远、穷”的小山村,已旧貌换新颜、脱贫奔小康,焕发出勃勃生机。青山黛黛、绿水悠悠,干净漂亮的村庄,一张张笑脸、一幅幅欣欣向荣的场景,昭示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松林村柏油路宽敞整洁。(通讯员供图)
生态美
“走绿色发展之路,更有干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穿行于松林美丽乡村,仿佛走进一幅山水画:涓涓流淌的山泉映着绿竹,古朴的农家院落坐落于山水之间,漫山葱绿,风过处,天籁阵阵。
好风景换来好前景,“开轿车,住楼房,绿水青山就是小银行”,曾经的小山村如今已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迈向全面小康进程中,松林村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奔小康路上越走底气越足。
斩断穷根,摆脱贫困,更新观念是关键。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是头等大事。
“以前开荒垦山、伐木砍竹,刨不出几个钱。”村民们认识到,以生态毁坏为代价求发展,结果只会越来越穷。如今的村庄,数百亩无花果变成“绿色银行”,结出“金果果”,端“旅游碗”、吃“生态饭”,鼓起农户“钱袋子”,用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松林村下辖6个自然村13个村小组,共579户2850人,耕地面积1524.6亩。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创建生态宜居示范村为契机,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成功创建特色村4条,示范村7条。
“现在整个村就是个美丽的公园,我的家就在公园里,家门前就是孩子们的乐园。”村民们自豪地说。
过去由于村民环保意识不强、排水设施落后,松林村的村容村貌令人堪忧。
推进生态治理,刻不容缓。
“对茶坑水库周边村庄、庙公坑沿河两岸排放的生活污水进行整治等,都是我们推进生态建设必由之路。”大崀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茶坑水库周边村庄已全面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并投入18.54万元对辖区内7条村29条灌溉渠进行清淤和修补。”松林村亦因此极大改善了生活生产和排洪条件。
同时,实施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垃圾回收站、候车亭改造、人行道、休闲广场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绿树掩村道,清流绕民居,游园听鸟鸣,繁花映翠竹。“走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更有干劲!”村民们笑颜映村间。
“市级生态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松林村,获得了一项项荣誉称号,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徐徐绘就以生态、宜居、和谐、幸福为主色调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乡村美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群雁高飞头雁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按规律办事,尊重农民意愿和当地实际。当地之所以能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脱贫奔小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强化党的领导、统筹谋划、协作共赢。
同时,在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规范设计、统一规划,改造房屋、美化庭院、打造景观、提升形象,推动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松林村水圳头片区,庙公河流经水圳头入口处,形成月牙湾形状,水质清澈。
该村因势在沿线打造了月亮湾景点,还设有水车景观、百姓舞台、文化园等,运用保留完好的瓦房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渔痴渔醉合作社办公地。小山竹、满天星、红檵木……在水圳头片道路两旁种植不同的植物,相互点缀。该村还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竹木艺合作社生产的原木建设道路两旁的护栏,让美丽乡村留得住乡愁,又具特色。
“我们村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黄火炎,是松林村党总支书记,据他介绍,现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拆除危旧泥砖房294间共约6012平方米,复垦耕地1036平方米,用作绿化、公益事业1920平方米,新建了充满乡村淳朴气息的竹篱笆围墙约1650米。
好山好水好风光、原汁原味原生态、新容新貌新气象。这里的山水风光、田园生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生活。青瓦片、白粉墙、坡屋顶、特色庭院,村居错落有致,乡间小道幽静蜿蜒……松林村已旧貌换新颜、脱贫奔小康,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活好不好,村民最知道。村里,村民李安滔经营的滔记农家菜家喻户晓。
“乡村美了,这些年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好。”李安滔说,“平时我家客人多了,我就推荐他们去别的农家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旁,有间便民商店,店主李明正用手机休闲地刷着小视频。见有人来,他热情招呼,打开了话匣子。“以前主要是卖些日用品,一天也就赚个几十块钱。现在村民有钱了,吃的喝的用的都舍得买,我这小店也跟着沾光,生意也好多了。”
“松林村坚持试点先行、循序渐进、连点成线、示范带动原则,推进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工程建设。”黄火炎谈到,“实行以奖代补,通过村民自筹10%资金,政府奖补90%资金的方式,有效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群众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思想转变,加快推进农房风貌提升。”
目前,松林村沿线7个村小组约348户完成了农房风貌改造,建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松林村还着力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德”“勤”“礼”等多个特色村庄,营造崇德向善的文明氛围,让“守法、知礼、亲善”行为准则深入人心。
产业兴
“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幸福感强了!”
刚踏进松林村东风村口,一股无花果清香味扑鼻而来。走进东风村无花果种植基地,该基地负责人伍红花热情招待。
“今年收成不错!”伍红花指着硕果累累的无花果种植基地,笑脸盈盈,“只要我们踏实干,小康生活有奔头!”
夏日,暑气正盛,群山怀抱,生机盎然的东风村别样的热闹。不到10点,东风村已陆续迎来了前来采摘无花果100多人的旅游团。
伍红花很自豪,“这些年党委政府积极推进美丽田园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产业旺了,游客逐渐多了,村民靠生态旅游富起来。”
倚山面水,交通不便,种粮少地,年轻人多半外出谋生,东风村曾是穷乡僻壤的小山村。“以前村里出行全靠走,住的是毛坯房。”“路不通,农产品运输难,销量少。”村民们说。
穷则思变。近年来,大崀镇全力创建省级“四好农村公路”示范镇,建立“路长制”。
目前,全镇建成农村公路136.984公里,其中县道13公里,乡道54.906公里,村道69.078公里,初步形成“内联外畅、互联互通”的路网格局。
东风村的路亦修到了村民家门口,路通,财通。
“今年的无花果进入盛果期,现在交通便利,很多游客都是从珠三角地区前来。”伍红花说,“单就这几天接待旅游团人数就达600多人。今天上午刚接待完100多人的旅游团,下午还接有近50人的旅游团。”她边说边打包好刚摘下来的新鲜无花果,为下午前来的游客采购做准备。
无花果栽种第一年就可以挂果,挂果期也较长,产量还会逐年翻番,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现在,该无花果基地依托农业电子商务平台,20%的无花果在网上销售,其余的供观光采摘和商超对接。
伍红花透露,今年这300多亩无花果树每亩能收获1500公斤果实,按市场价15元每斤出售,就能收益1350万元左右。分拣、打包、称重、搬运、装车……走进伍红花负责的扶贫车间,工作人员正忙着处理各种农产品。“我们都有记录,每天从哪家合作社、哪户农户收购了多少农产品,哪些商超需要什么品种的农产品,配送车配送到什么位置,一目了然。”
“以前在家种稻谷、辣椒,看天吃饭,收成不行。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每月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在扶贫车间,干练的女工唐可整理着刚采摘的新鲜无花果,“现在就在家门口工作,虽然没有在外打工赚得多,但以前在外打工一年没几天待在家。现在好了,每天都能陪伴父母、照看孩子,幸福感强了!”
资源盘整,产业兴起来。
东风村积极推进土地整治整合工作,以点带面,完成土地整治整合380亩,将250亩共721块连片土地整合成149块地,推进产业规模化。
通过土地流转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阳山粤莨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种植蔬菜、枸杞130亩、种植无花果300多亩,并建有农产品深加工厂,生产番薯干、无花果干、笋干等产品,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网上经营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
今年,随着花都区和阳山县首批消费扶贫基地在东风村的建立,更是为阳山借助外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开创了广阔空间和崭新领域。
通过龙头企业带销、宣传推介展销、商场超市直销、电子商务营销等模式,让更多的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消费扶贫走上健康、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风景美、“钱景”好,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产业旺、农村兴,特色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上下用心,每一道风景都伴随着坚实的脚步,每一颗果实都饱含着辛勤的汗水。
松林村,闯出了一条精彩迭出的乡村振兴之路。
清远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张丽思 通讯员/张玉琼)
扫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