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五年磨一剑丨一墙一廊“会说话”,阳山校园文化建设有何妙招?
时间: 2022-07-25 09:11    来源:阳山发布   点击: - 【字体:

 

  韩文公石像手持书卷凝视远方,苔痕爬上文物韩文公钓鱼台钓矶亭的瓦顶、龙船脊和四根柱子,充满青春朝气的学生书声琅琅……走进清远市阳山中学,这样一个古今交融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站在历史悠久的钓鱼台跟前,仿佛体会到韩愈余存的韵味。”该校高一学生肖震昊说。一进校门,校训“尚贤致智”几个鲜红的大字映入眼帘,高大挺拔的紫荆树随风摇曳,校内随处可见名人雕塑、名人墙、名人走廊、师生荣誉廊,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1.jpg

阳山中学内的韩文公雕像。梁素雅 摄

  千年前,大文豪韩愈在阳山施农耕、行仁政、兴文教,留下30多篇(首)诗文,为阳山开启农耕文明之风。贤令治阳一年两个月,留下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让阳山人铭记了上千年。

  千年后,阳山县不断挖掘韩愈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宝藏,将韩愈文化融入“生态阳山,善美之县”的发展内核之中。近五年来,阳山县教育系统整县推进、系统打造以“贤”文化为主题的“思贤、学贤、育贤、用贤”校园文化体系,如阳山中学的“贤智”文化、第一小学的“贤雅”文化、称架民族学校的“忠信”文化,乃至成立仅三年的黄埔学校也形成“诚正”文化。

2.jpg

阳山县打造以“贤”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体系。图为阳山中学。梁素雅 摄

  通过深挖优秀传统文化,阳山校园内一墙、一石、一廊仿佛“会说话”。作为山区之地,“阳山探索”的背后有何秘诀?

47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智囊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阳山黄埔学校内,学生对韩愈名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熟稔于心,三年级的黄伊霖、刘畅已能脱口而出。

  这所由广州市黄埔区完全出资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诚正”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果,长期开展“每周一诗”经典诗词背读、书写活动等。“每周一诗”活动中,每一周不同的年级布置一首不同的诗词,由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背读,由值日行政在每一周的升旗仪式上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抽查。

  近年来,阳山县中小学校、幼儿园深入挖掘和传承包括韩愈文化在内的阳山本地优秀文化精髓,坚持“四个结合”,即坚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与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坚持与学校发展史相结合。

  该县教育局资料显示,5年来该县主要从“三打造两构建”开展辖内校园文化建设,具体为打造一支山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智囊团”、打造校园文化“十个一”工程、打造一批校园文化样本工程,以及构建起校园文化引领下的学校管理体系、构建起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工程。

  时至今日,阳山组织“名校长”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小组、山区学校文化建设理论构建小组等,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阳山由点及面分步推进,先后有第一小学、阳山中学等7所学校被评为清远市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全县47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花结果,各校结合实际开展“十个一”建设(一训、一徽、一歌、一刊、一树、一站、一室、一色、一廊、一园)。

3.jpg

阳山由点及面分步推进,先后有第一小学、阳山中学等7所学校被评为市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图为阳山县第一小学。梁素雅  摄

  5年间,阳山建设了黄埔学校、城北小学、花阳小学、思贤中学、第三幼儿园5所新学校。这些新建学校均融入“贤”文化元素,如思贤中学的总体设计就采用了“思贤”主题的构思。该县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推动教育治理目标的实现,各校争先进位,勤教苦学风气日盛。

创建品牌形成“百花齐放”局面

  入园围墙上,粘贴着头顶南瓜、葡萄、梅花等各节气植物的熊猫卡通娃娃形象,这是阳山县第三幼儿园打造的“二十四节气娃”。

  “我园以‘融岭南文化、享田园之乐’为办园特色,努力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童趣的‘真文化’校园。”园长梁琼芳说,该园探索出幼儿园节气小实验的课题教学模式,把节气娃与阳山13个乡镇的本土文化融合起来,还将编制一套幼儿绘本故事书。

4.jpg

阳山县第三幼儿园。梁素雅 摄

  在阳山各校,校园文化“百花齐放”,不同年龄段学子都能参与“对口味”的文化活动。

  阳山县第一小学成立石头彩绘工作坊,把石头、酒瓶、雨伞等废旧物品蝶变成艺术品。“阳山地处山区,石头很多,我们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彩绘,大家都很感兴趣,进一步锻炼了艺术创造力。”该校专职美术老师祝丽琼说。

  百年沉淀的阳山县第一小学,在“贤雅”校园建设中焕发新活力。该校设有贤雅园、文化墙、党史长廊、雕塑等主题活动阵地,开设书画、石头彩绘、舞蹈、戏剧、足球、篮球等社团活动,办好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特色活动,还从创新、环保、勤劳、才艺等不同维度评选“十佳少年”。

5.jpg

阳山县第一小学在“贤雅”校园建设中焕发新活力,设有贤雅园、文化墙、党史长廊、雕塑等主题活动阵地。梁素雅 摄

  校长李鸿图表示,第一小学将紧盯“争第一”的目标,继续深挖贤雅文化,着力推动“一文一武”深层发展(一文:“阅读、悦读、越读”读书活动;一武:阳光体育),打造“以贤立德、以雅育人”的办学特色。

6.jpg7.jpg

阳山县第一小学设有走廊读书角和文化墙。梁素雅 摄

  为夯实“格致诚正”这一校园文化主题,阳山黄埔学校打造校训石、学校开学记、文化理念墙等“一石一记一墙一对联”校园文化载体,德育方面则把好入门“三关”:礼貌关、正衣关、红领巾关。学生会主席蔡家铭说,学生会的同学助力学校把学习习惯抓实、把生活习惯抓严、把行为习惯抓细,大家的行为更加规范、举止更加文明。

8.jpg

  黄埔学校校长陈剑锋表示,其平时上下班途中会从细节处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有没有随地扔垃圾、是否做好分类,发现学生都很自觉。

  村镇小学也大步走到台前。

  连江河畔,青莲中心小学开展白墙黛瓦的建筑风貌改造,新建“龙门”古风舞台、修缮教学楼等。该校整合资源,将粤曲粤剧文化融入教学中,多次参加市中小学生美育节戏剧戏曲比赛斩获小学组第一名,在国家、省、市、县的科技项目比赛中也屡获大奖。

9.jpg

青莲中心小学多次在市中小学生美育节戏剧戏曲比赛斩获小学组第一名,在国家、省、市、县的科技项目比赛中也屡获大奖。梁素雅 摄

  校长黎春泉表示,与发达地区相比,山区学校虽然难以复制“高大上”的活动和设备,但在学生心中根植了求知的“种子”,对学生影响深远。

“办好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铸魂工程。”阳山县教育局局长唐长远认为,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自有一套理论基础、丰富内涵、传承方式方法,增强文化自信、办好教育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

  一千多年来,为纪念韩愈,阳山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景韩文化景观,主要有贤令山摩崖石刻、韩文公读书台、韩文公钓鱼台等,目前全国仅存的4个韩愈石刻碑文,阳山独占其三。

  今年2月召开的清远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强调,要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做到“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阳山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建设文化强县征程中不断前进。

  文化建设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2017年,阳山学校文化建设起步,历经文化建设的筹备、实施、理论探索阶段。其中,阳山县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全市唯一由县教育局统一定调,系统打造以“贤”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体系。

  “贤”文化正是基于以韩愈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唐长远看来,德才兼备谓之贤,阳山文明开化之风自贤令始,所谓见贤思齐,学文化就要培养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

  如,阳山县第一小学建起石头彩绘工作坊,青莲中心小学将当地特色粤曲粤剧文化融入教学中,县第三幼儿园打造绿色童趣蔬果园、融合蔬果和乡镇本土文化构建“24节气娃”……

  地处南岭山脉南麓、连江中游的阳山,不仅是全国韩愈文化重要窗口之一,还是“中国绿色名县”、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方民俗,也为当地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智囊+学校模式” 打造文化建设“升级版”

  “爸爸妈妈看到我变得更有礼貌、多才多艺,都很欣慰,觉得我长大了。”黄埔学校五年级学生毛灵悦说,学校举行了三届“诚正杯”校园文化艺术节,她和伙伴谢炜炜作为学校广播站的成员,都参加过舞蹈、书法、电脑、绘画等培训,主持参与了很多活动和比赛。

  “可以看到,学校办学思路更加清晰,育人内容更加丰富和活泼,教学成绩每年都迈上新台阶。”在唐长远看来,阳山县学校文化建设的改变可以概括为“五赋”,即赋予学校以灵魂、赋予学校以智能、赋予学校以优美、赋予学校以业绩、赋予学校以希望。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所谓赋予灵魂,以学校完成“十个一”工程、探索完善管理模式和制度为标志。

  赋予智能,是因为学校的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立校,标志着学校管理从物质管理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引导与统摄力。

  赋予优美,体现在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包括校园环境更优美、功能场室更完善等。在业绩方面,从直观的数据来看,2017年以前,阳山县各校园获市及以上的奖项每年200多项,到2021年近1400项,教学质量和成绩每年都迈上新台阶。

  赋予学校以希望,通过“建设山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全县学校发展有了精神的引领,为全县五年来教育发展的突破提供了方向,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2021年底,阳山县教育局组建起山区学校文化建设理论构建小组,以“建设山区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提升”为主题,着重探索山区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在理论构建方面,着重探讨山区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其重点是解决山区学校文化“痛点”——山区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缺失难题。在理论成果运用方面,阳山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智囊+学校模式”,补强山区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不足的短板,重新评估前段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的得失,以新理论的“范式”匹配各学校的文化建设方案,打造出山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升级版。

清远市阳山县教育局局长唐长远:优秀传统文化 为学校“铸魂”

  阳山县教育局局长唐长远介绍,自己到县教育局任职之初,就在想如何才能更好地引领阳山教育发展?“通过调研,我决定从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入手,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入手。”

  通过深入研究“四个自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问题,理顺“长善救失”的思路,阳山提出了“学校像学校,教师像教师,学生像学生”的目标。

  他认为,这当中的关键就是要为学校“铸魂”,“魂”就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文化立校是一项全新的组织管理课题,是一个操作严谨、系统规范的现代管理模式。开始的时候,许多校长不知该如何开展文化建设,信心不足,办法也不多。

  “山区学校的教育不能照搬城里学校的模式,阳山要办在党领导下的具有阳山特色、山区特色的学校。”唐长远带领团队通过加强研究,结合外出学习,回来攻关,试点先行,分步推进,阳山初步摸索出山区教育优质发展的突围之路。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做表面功夫。能否走进学生心中,关键看是否符合学生成长的“胃口”。在实效性方面,唐长远曾撰写《山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学校定位思考》等多篇论文,对区域性、学段层面、自身层面进行思考,力争让学生更加“开胃”,让学校办学争创一流。

记者观察 校园文化建设 需要久久为功

  校园文化是学校形象、学校环境、学校精神、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体现,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清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抓手,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前置工作,深挖传统历史文化,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重在“里子”实打实,才有“面子”日日新。清远是中原与岭南、内陆与海洋文化融汇之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保留了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类要素形态。这些年来,清远大力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实际行动延续文化血脉。

  校园文化建设,贵在“润物细无声”中的久久为功。校园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以阳山县为例,从2017年开始,阳山县教育局定下了“学校要像学校,教师要像教师,学生要像学生”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从这五年的探索实践来看,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不仅提高了校园文化生活质量,而且进一步改善了育人环境。在校园文化的带动下,该县校园内逐步形成崇文尚学的良好风气,校园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润泽师生心灵,各校争先进位、勤教苦学的风气正在形成。

  一石一景皆有蕴,一图一文均育人。校园文化是与师生共同成长的空气与土壤,只有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内外兼修”,将校园文化深入到育人的点点滴滴之中,让广大师生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学校发展才会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来源:南方+客户端

编辑:林伟杰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当前位置:
五年磨一剑丨一墙一廊“会说话”,阳山校园文化建设有何妙招?
时间:2022-07-25 09:11
来源:阳山发布
关闭
返回顶端
微信关注
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粤省事
粤省事二维码
移动门户
移动门户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