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阳山落实“十个全面”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br/>努力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时间: 2023-10-11 15:50    来源:本网   点击: - 【字体: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降低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有效维护我县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我县教育系统坚持“预防为主、分类施策、综合干预”方针,落实“十个全面”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努力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和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明确和细化工作职责,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全面加强健康教育。从2015年开始把近视防控列入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每学期至少安排1节视力健康教育专题课,向学生讲授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其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开展用眼护眼健康教育;运用积极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广泛开展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和自我教育,强化学生“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每学期至少上一节以“积极教育 爱护眼睛”为主题的班会课活动;卫生健康局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开展宣讲活动。并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年终综合考评。

  三、全面加强手机管理。各学校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管理,细化手机管理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保管装置,做到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并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准带手机进学校;确有需求的,须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所有教职员工个人手机非工作需要不得带入课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学校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四、全面加强用眼保健。学校严格组织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认真执行眼保健操流程,做眼保健操之前提醒学生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卫生。教师教会学生正确掌握执笔姿势,督促学生读写时坐姿端正,监督并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写姿势,提醒学生遵守“一尺、一拳、一寸”要求。

  五、全面落实体育课时。各学校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不挤占体育课时间安排与体育锻炼无关的内容。

  六、全面落实学业减负。学校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严格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拖堂,不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统筹管理作业数量、时间和内容。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以中等学习水平学生为标准,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寄宿制学校学生晚上学习时间,初中不超过2小时,高中阶段不超过2.5小时,且应合理安排课间休息。

  七、全面保障户外活动。学校每天安排30—4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有序组织和督促学生在课间时到室外活动或远眺,防止学生持续疲劳用眼。鼓励学校每天布置适量的体育家庭作业;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确保假期学生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体育活动。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赛事活动。

  八、全面开展监测筛查。每学年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2023年3月开始阳山慈航医院对全县中小学生每学期开展一次近视监测,2023年秋季学期增加幼儿园儿童的近视监测,各校园积极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视力筛查。对视力不良学生进行分档管理、分类指导,一人一档,并及时告知家长带学生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建立眼健康数据储备库,开展近视防控大数据监测,指导科学防控近视。

  九、全面实施家校联动。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校讯通、家长微信群等各种渠道对学生家长进行用眼护眼的健康教育宣传,提升家庭近视防控知识和意识,做好家庭近视防控工作,使家长时刻关注孩子视力健康。

  十、全面改善教室照明。按照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

  下一步,我县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23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实现全县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60%以上。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阳山落实“十个全面”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br/>努力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时间:2023-10-11 15:50
来源:本网
返回顶端
微信关注
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粤省事
粤省事二维码
移动门户
移动门户

移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