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耕”新。在阳山县阳城镇广袤的田野上,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县域发展核心,阳城镇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紧抓春耕备耕关键时节,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等多措并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通渠清淤,筑牢春耕基础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湟池村作为阳城镇春耕工作的典范,早在1972年便实施了“百年大计”——全村筹建水轮泵。这一水利工程通过水流落差推动扇叶,将水的动能转化为机械能,灌溉千亩良田,为粮食稳产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此同时,为确保农田全年灌溉无忧,湟池村党组织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水轮泵进行检修和维护,清理淤泥、疏通渠道。今年,湟池村里还特别加强了较剪陂的垃圾清理工作,确保农业用水流畅通无阻,每一片农田都能得到充足灌溉。村民李大叔笑着说:“水渠通了,庄稼喝饱了水,丰收就有指望了!”2024年年底以来,阳城镇开展冬修水利6次,清理修复水利设施20余处。
此外,阳城镇党员干部还带领各村开展红火蚁防治工作,指导村民科学防治,通过投放饵剂、清理蚁巢等方式,有效遏制红火蚁的蔓延,为春耕生产扫清障碍。
科技赋能,优质种子与绿色防控
春耕备耕,种子是关键。阳城镇积极推广优质水稻品种,通过“党组织+村集体+农户”模式,向农户发放高产、抗病性强的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种子,采用“三控”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减少了农药使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
镇农技人员李宇苗于2022年被评为清远“最美科技工作者”,她是这片农田的“常客”。她扎根农田24年,始终坚守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她带领团队深入田间送科技下乡,为农户讲解新品种的种植要点,推广无人机飞防、生物农药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农民最关心的是增产增收,我们要用科技支撑帮他们实现这个目标,通过他们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李宇苗说道。
在湟池村的水稻高产示范区,科技的力量随处可见。水稻生产综合观测站实时监测病虫害和环境变化,无人机飞防作业高效精准,为春耕生产插上了“科技翅膀”。
春耕进行时,田野上的希望与生机
走进田野,村民们头戴草帽,脚踏泥土,手把秧苗,一株株翠绿的秧苗被整齐地插入田中。村民们静静等待,等待幼小的秧苗长成黄灿灿的稻田,等待累累硕果绘成这片土地的希望蓝图。
当前,全镇种植玉米面积达821亩,花生798亩,水稻已育秧610亩。镇农技工作组下村服务超10次,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确保颗粒归仓。
阳城镇的春耕春种工作,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和生态治理,阳城镇正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农业现代化,为“百千万工程”增添新动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幅稻田绿色新画卷正徐徐展开,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