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书房】“识传统,习文化,文明祭祀”主题活动
清明节
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广大群众了解清明节的来源和文化内涵。由阳山县图书馆主办,大成有道文化传播(阳山)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识传统,习文化,文明祭祀”主题活动于2022年3月26日上午10:00在图书馆二楼青少儿活动室举行。
认识清明
活动由阳图文化志愿者道敏老师主持,以认识清明节的传统文化拉开活动的帷幕。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俗一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习俗二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它们飞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习俗三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习俗四
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习俗五
植树: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其中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习俗六
插柳:此风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习俗七
踏青:踏青,又叫探春、寻春。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人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
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杜甫在诗中曾记载了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贴画制作
了解了有关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后,接下来是以“清明节”为主题的诗词贴画手工制作环节。开始制作前,道敏老师先介绍制作诗词贴画的材料和要求,并进行了技巧讲授和示范操作方法,志愿者们给每组家庭成员分发贴画材料包。 美丽的贴画里不仅蕴藏着古诗之美,还有惟妙惟肖的诗词意境,经过大家的精心对照粘贴、上色后,一幅幅生动形象、色彩斑斓的诗词贴画相继呈现在大家眼前。
羽箭投壶
在羽箭投壶民俗活动体验环节中,道敏老师就投壶礼仪、投壶方式方法以及投壶比赛的规则作了详细的讲解,随后,孩子们兴致盎然,轮流体验一番羽箭投壶游戏,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文明拜祭
1.减少或停止祭品焚烧,不燃放爆竹鞭炮;
2.选择植树祭祀、鲜花祭祀等文明祭奠活动;
3.在祭祀网站轻点鼠标,用便捷方式怀念故人;
4.不论何种形式的祭奠,有心才是最好,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感恩之意,通过祭祖传承孝道,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热爱祖国,传承文明。
本次【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让参与家庭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学习了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了解了清明节的来源,使清明习俗得以传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