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国家蚕桑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吉平带领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到阳山县进行蚕桑生产调研,将青春智慧带进田间地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阳山工作队副队长王圣君,阳山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唐君兴,广东丝源阳山分公司县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基地负责人、广东丝源阳山分公司服务基地负责人、黄坌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等相关工作人员陪同。
图 1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广东丝源阳山分公司服务基地合照
7月8日上午,调研队一行首先前往广东丝源阳山分公司服务基地进行蚕种繁育生产调研。刘吉平教授把课堂教学搬到生产车间上,从种茧保护—削茧—鉴蛹—蛹体保护—发蛾—交配—拆对—投蛾—蚕种处理等生产环节对青年大学生进行讲解,使理论与实物结合、使概念抽象联系实际,使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产生“共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图 2 刘吉平教授(右二)讲解种茧保护技术规程
图 3 清远市专家服务团队阳山分队刘武林(右三)讲解蛹体保护技术规程
据悉,广东丝源集团阳山分公司服务基地注重本土人才培育,通过与高校的结对,成为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学院蚕桑专业本科、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同时阳山分公司每年都派出技术骨干到高校进行脱产理论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关系。
随后,调研组一行到黄坌镇塘底村、王村村、黄坌村蚕桑产业大户养殖基地进行指导。养殖大户现场向专家请教在蚕桑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难题,刘吉平教授耐心进行解答,并从桑苗、桑叶、环境、蚕种、药物等多个角度传授蚕桑养殖技术。
图 4 刘吉平教授(右一)与养殖大户交流,了解桑的生产情况
蚕室中,刘吉平教授向养殖户及随行学生传授如何判断蚕苗是否健康的五字秘诀——“听闻看吹摸”。听:听声音,健康的蚕会发出“嗤嗤”的声音;闻:闻味道,健康的蚕身上会有一股淡淡的蛋白质气味;看:看状态,健康的蚕会比较柔软、灵敏、活跃;吹:向蚕身上吹口气,健康的蚕会轻轻蠕动;摸:轻轻抚摸蚕身,健康的蚕会比较敏感、蠕动。
养殖户们表示,刘吉平教授的秘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解决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同时也学习到新技术,使我们增产增收,把上半年自然灾害的损失补回来。
图 5 刘吉平教授与种植户就养殖问题进行解答
王圣君表示: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我们要坚持吸纳城市各类人才发展乡村产业,将城市各类人才技术向乡村产业下沉,加强专家人才及科学技术与乡村产业合作,把农业发展的短板补上来,为阳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牵引人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