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阳山县打造五大农业产业的部署,江英镇人大立足阳山县东部生态农业优化区定位,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为民代言的作用,积极探索“联络站+菜产业”运行模式,聚焦发展具有“产业基础、品质特色、市场优势”的旱地西洋菜产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动履职,助力特色产业“开好局”
江英镇海拔高,四周环山,田中有泉,泉水冬暖夏凉,适宜种植旱地西洋菜。江英镇大桥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围绕农业主题开展视察调研活动,为江英村旱地西洋菜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经调研,相对于水生种植,旱地西洋菜产量更高,每亩每年可采摘15-20茬,年产量2-2.5万斤/亩,年均价在2.5元/斤左右,约计每亩地年产值可达6万多元,经济效益良好。
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黄桥姐,同时也是江英村党支部书记,她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通过合作社发展旱地西洋菜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江英村干部和人大代表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将最初的合作社发展为“公司+农户”运营模式。截至到2024年5月,江英村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已从30亩扩展到450亩。
走村入户,激发农民增收“内生动力”
大桥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开展土地整治整合,引导村民流转土地,变自给自足为产业化发展,变零散种植为连片规模化发展,促成土地集约连片种植旱地西洋菜,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实现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同时,旱地西洋菜田间管理、手工采摘、扎把包装需要当地大量的人力。江英镇人大充分发挥驻站代表作用,通过走村入户联系群众,统计富余劳动力,逐个动员他们加入到旱地西洋菜务工队伍里。
如今,江英村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每日用工量可达100多人,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的就近就业机会。西洋菜种植基地不仅可以流转土地增加村民收入,还可以解决周边村民务工问题,带动当地村民走上“致富路”。
强化宣传,按下知名度扩大“加速键”
为响应镇党委政府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部署,大桥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立即行动起来,主动宣传江英村旱地西洋菜及其深加工产品,通过“线上引流+农旅结合+实体消费”的模式,进一步提升旱地西洋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江英村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时常能看到黄桥姐向游客宣传旱地西洋菜和西洋菜干。不仅如此,黄桥姐还充分利用自己乡村新闻官的身份,透过镜头宣传江英镇优质的旱地西洋菜,不断擦亮江英镇旱地西洋菜品牌,帮助旱地西洋菜拓宽销售渠道,增产增收。
精准监督,助推营商环境“稳优化”
江英镇人大加大监督力度,提升履职效能,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一线问企、访企,通过调研、视察、座谈、走访等监督手段,坚持创优营商环境为企业服务,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及时掌握企业发展情况。
江英镇人大联合有关部门做好长期跟踪服务工作,用心用情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解决好种植基地喷灌用水、冷库、加工场、设施用地、安全用电、机耕路和用工等问题,把企业反映的问题一件一件解决到位,推动企业有序健康发展,稳步走好西洋菜产业振兴路。
下一步,江英镇人大将继续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江英镇实际,不断创新发展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模式,加大人大代表服务产业发展的工作力度,努力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贡献人大力量。